(四)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病理生理
由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舒张期左心室接受左心房流人的血液及由主动脉反流来的血液,使左心室代偿性肥大和扩张,逐渐发生左心衰竭,出现肺瘀血的表现。
2.临床表现
早期因心排出量增加,患者常主诉心悸,头部强烈的震动感,如反流量大,主动脉舒张压显着降低,可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出现心绞痛,体位性低血压病情发展到最后可发生全心衰竭。
3.体检 第二主动脉瓣区可听到舒张早期叹气样杂音,颈动脉搏动明显,脉压增大,而产生周围血管征,如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大动脉枪击音等。
(五)联合瓣膜病
同时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瓣膜受损时,称为联合瓣膜病。风湿性心瓣膜病以二尖瓣狭窄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较常见。
二、并发症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
风湿性心瓣膜病首要潜在并发症,是本病就诊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因风湿活动、妊娠、感染、心律失常、洋地黄使用不当和过劳等耐诱发。
(二)心律失常
以心房颤动最多见,并发心房颤动后常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较易发生于主动脉瓣区关闭不全患者,常见致病菌是草绿色链球菌。临床上常有发热、寒战、皮肤黏膜瘀点、进行性贫血,病程长的患者可出现脾肿大、杵状指等全身感染的表现。心内膜、赘生物脱落引起周围动脉栓塞,其中以脑动脉栓塞最多见。
(四)栓塞
三、治疗原则:手术、介入
四、护理问题
(一)活动无耐力,与心输出量减少有关。
(二)有感染的危险,与肺淤血及风湿活动有关。
(三)知识缺乏,对疾病缺乏认识有关。
(四)合作性问题,潜在并发症:心衰、栓塞、心率失常。
五、护理措施
(一)减轻心脏负担
1.按心功能分级安排活动量
适当的活动可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增加侧支循环、保持肌肉功能、防止便秘。心功能I级:不限制活动,但应免重体力活动;心功能Ⅱ级:中度限制;心功能Ⅲ级:应严格限制体力活动;心功能Ⅳ级:应绝对卧床休息。
2.合并主动脉病变者应限制活动,风湿活动时卧床休息,活动时不适,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吸氧(3~4L/min)。
(二)预防和护理风湿复发
风湿复发时应注意休息,病变关节应制动、保暖,并用软垫固定、避免受压和碰撞,可用局部热敷或按摩,增加血液循环,减轻疼痛,遵医嘱使用止痛剂:外敷(寒痛乐)、阿司匹林口服,可止痛和消除炎症反应。
(三)预防和护理心衰
严格控制入量及滴速、预防呼吸道感染及风湿活动、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休息、如发生心力衰竭安置患者半卧位同时吸氧;给予低热量、易消化饮食,宜少量多餐,心衰缓解后可适量补充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四)防止栓塞发生
1.腿部活动保持肌肉张力,以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指导患者避免长时间盘腿或蹲坐、避免穿高弹袜裤、勤换体位、肢体保持功能位。
2.合并房颤者服阿司匹林,防止附壁血栓形成。
3.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改变体位,以免诱发附壁血栓脱落,栓塞动脉。
4.观察栓塞发生的征兆
脑栓塞可引起偏瘫,四肢动脉栓塞可引起剧烈疼痛,肾动脉栓塞可引起剧烈腰痛,肺动脉栓塞可引起突然剧烈胸痛和呼吸困难、发绀、咯血、休克等。
(五)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护理
预防风湿复发,严守无菌操作规程;观察发热、心悸、皮肤黏膜淤点、栓塞情况,作血培养以查明病原菌;出现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应休息、补液、补铁,逐日观察症状变化:体温、贫血、新出血点、栓塞表现。
六、健康教育
注意休息及活动的安排,合理饮食,坚持治疗,防风湿复发,加强自我保健:防寒保暖、加强锻炼、监测体温,反复扁桃体炎者,手术切除。[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