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临床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胃炎两种。
急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分急性单纯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化脓性胃炎和腐蚀性胃炎四种。以急性单纯性胃炎为多见,其次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及急性腐蚀性胃炎,抗生素应用后急性化脓性胃炎已很罕见。
一、急性单纯性胃炎
在急性胃炎中最为多见,主要由化学、物理因素和微生物感染、细菌毒素等引起。
(一)病因
1.外源性刺激因子
(1)化学因素:如药物及浓茶烈酒等
(2)物理因素:如进食过冷、过热、粗糙食物以及暴饮暴食等。
(3)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
2.内源性刺激因素 包括精神神经功能障碍、应激状态等。
以上因素均可损伤胃黏膜而引起炎症改变。
(二)临床表现
进食后数小时至24h可发病,表现为中上腹部不适、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呕吐物为不消化食物。若伴有肠炎可出现腹泻。严重者可有发热、脱水、酸中毒,甚至引起休克。体格检查上腹部或脐部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三)治疗要点
去除病因,卧床休息,可暂时禁食1~2顿或予以清淡流质食物,多饮水。腹痛剧烈者给予局部热敷或解痉剂。频繁呕吐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者,应给予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伴肠炎者可加用抗生素。
二、急性糜烂性胃炎
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常伴出血,亦称为出血性胃炎。
(一)病因
1.外源性因素 特别是烈酒及某些药物均可破坏胃黏膜而发生出血、糜烂。
2.内源性因素 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后、颅内病变、休克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等均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引起急性胃黏膜损害,临床表现为出血。
(二)临床表现
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多有呕血及黑便,常呈间歇性发作,可自止。部分病例可有上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 辅助检查 胃镜、便潜血检查
(四)治疗要点
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服用制酸剂,常用胶体铝一镁合剂,每4—8h口服10—20ml也可服用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或法莫替丁等以降低胃内酸度。保护胃黏膜可用硫糖铝、胶体铋等。
三、急性腐蚀性胃炎
(一)病因
是由于误食或有意吞服强酸(如硫酸、盐酸、硝酸、石炭酸、来苏儿等)、强碱(如苛性钠、钾)或其他腐蚀剂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二)临床表现
最早出现的症状为口腔、咽喉、胸骨后及上腹部剧痛,常伴有吞咽疼痛或困难。可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呕出血性黏膜腐片。严重者可引起休克、食管或胃穿孔,最终会导致食管、喷门或幽门的瘢痕性狭窄。腐蚀剂不同,可在唇、口腔、咽喉部黏膜上呈现不同颜色的灼痂,如硫酸为黑色痂、硝酸呈深黄色痂、盐酸为灰棕色痂、醋酸或草酸为白色痂,强碱呈透明水肿,有助于腐蚀剂的鉴别。
(三)治疗要点
须积极抢救,采取妥善措施。有休克者首先抢救休克。应禁食,吞服强酸者应立即口服牛奶、蛋清或弱碱溶液如镁乳、氢氧化铝等。碱性毒物可用稀释的食醋或果汁,一般禁忌洗胃。为防止感染可给广谱抗生素。并给予有针对性的解毒药物。后期出现有食管狭窄。[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