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
卫生资格
考试指南 | 考试资讯 | 复习指导 | 试题库 | 内科/外科/妇产科 | 药士/师|主管药师 | 中药士/中药师/主管中药师 | 护士/护师/主管护师 | 初级药士/药师/主管药师 | 医学检验技士/技师/主管技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药 >> 卫生资格 >> 护士/护师/主管护师
站内搜索:

初级护师考点:垂体后叶疾病
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网学院 更新日期:2013-4-9
    (中枢性尿崩症,血管加压素敏感性尿崩症)
    神经垂体暂时性或慢性疾病使血管加压素缺乏,其特征是排泄大量极稀释尿(其他均正常)和烦渴。
    中枢性或血管加压素敏感性尿崩症(DI),是下丘脑-垂体疾病,作为尿崩症中讨论,与肾性尿崩症(NDI)区别,肾性尿崩症肾脏对ADH不敏感。多尿可由于DI(ADH缺乏),NDI或强迫性或习惯性(精神性)多饮(生理性ADH抑制,又称为原发性烦渴或烦渴性尿崩症)所致。
    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DI可以是完全性或部分性,永久性或暂时性。DI所有病理损害包括下丘脑视上核和旁室核或垂体柄的主要部分。单纯垂体后叶破坏导致暂时性,非持久性尿崩症。后叶是ADH贮存和释放的主要部位,但ADH在下丘脑合成。只要下丘脑核和神经垂体束完好,新合成激素还可释放进入循环。仅约10%神经元完好,就可避免中枢性尿崩症发生。
    DI可以原发于神经系统的下丘脑核明显减少或继发(获得性)于诸多病理损害,包括垂体切除,颅脑外伤,鞍上或鞍内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朗格汉斯细胞型组织细胞增多症(汉-许-克病);肉芽肿(结节病,结核);血管病(动脉瘤和血栓形成)和感染(脑炎和脑膜炎)。第20号染色体血管加压素基因遗传异常与常染色体显性型原发性DI有关,但许多原发性DI仍是特发性。
    症状和体征
    起病可以隐袭或突然,可见于任何年龄。原发性尿崩症的仅有症状是多饮,多尿,获得性尿崩症同样又有原发病损的症状和体征。摄入大量液体和排泄大量(3~30L/d)极度稀释尿(比重<1.005和渗透压<200mOsm/L)。DI和NDI几乎总有夜尿,如不及时补充丢失的尿液,就会发生脱水和低血容量。
    诊断
    DI必须与其他原因的多尿加以鉴别。所有尿崩症试验是基于这一原理,即正常人血浆渗透压增高,将导致排尿减少伴尿渗透压增加。
    禁水试验是诊断DI最简单和最可靠的方法,但必须在医生监护下进行。尿崩症病人进行该试验可有意外,而强迫性多饮者,又难以避免其饮水,除非尽力阻止其喝水。试验早晨开始,先称体重,抽取静脉血测定电解质浓度和渗透压,以及尿渗透压。每小时收集尿液测比重,最好测渗透压,直至:(1)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和体位性心动过速;(2)体重减少5%或更多;(3)在连续收入尿标本中,尿液浓缩比重增加不>0.001或30mOsm/L.这时重新测定血清电解质和渗透压,并皮下注射血管加压素水剂5u.注射后60分钟收集最后一次小便,测定比重和渗透压。
    正常反应是脱水后最大尿渗透压(通常比重>1.020或700mOsm/L)超过血浆渗透压,注射加压素后尿渗透压增加不>5%.DI病人一般不能使小便浓缩大于血浆渗透压,用加压素后尿渗透压增加>50%.部分性尿崩症病人常常能使尿浓缩大于血浆渗透压,但注射血管压素后尿渗透压增加>9%.NDI病人,不能使尿浓缩大于血浆渗透压,血管压素加压素注射后,未见尿进一步浓缩。
    高渗盐水试验同样用于尿崩症试验,然而不能耐受盐负荷(如有限心脏贮备的病人)病人有危险性,有盐利尿病人,该试验难以解释。因此这一试验未被推荐。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ADH是诊断DI最直接的方法。然而,这一试验难以实现,不能常规提供,况且禁水试验较为正确,无需直接测定ADH.血浆测定ADH作为诊断是放在禁水或高渗盐水试验之后。
    鉴别诊断
    强迫性饮水在鉴别诊断上可能存在困难。每天病人可以摄入和排泄6L液体,常有情绪障碍。不像DI和NDI,一般无夜尿,也不会晚间因口渴而醒。烦渴导致水分摄入增加,抑制内源性ADH,结果多尿。因为长期大量饮水减少了肾脏髓质张力,同样发展了对ADH不敏感。虽然有些病人有正常的禁水反应,而另一些人尿渗透压增加至高张,但未达最大水平,反应类似于部分DI病人。相反,强迫性(精神性)多饮者,像NDI病人,在禁水试验后,对外源性血管加压素未见有进一步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进大量水,可能会导致威胁生命的低血钠。经长期限制水分摄入≤2L/d,正常浓缩功能恢复,但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周。

卫生资格考试通关必备网络课程免费试听>>
卫生资格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cn.cityy.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