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考点: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区别
|
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网学院 更新日期:2013-4-5
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区别 1.脑梗死 (1)病因 u 最常见的是AS,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 u 较少见的病因有脑动脉炎等引起的感染性血管炎; u 还见于药物滥用及偏头痛、先天畸形等。 u 在颅内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如存在血流缓慢、血液粘滞度升高、血管痉挛等因素,容易引起血栓的形成,造成管腔的狭窄,最终引起管腔的完全闭塞。 u 好发血管:颈内A、大脑中A、颈总A、基底A下段 (2)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 ① 以中老年多见(50-60岁)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 ② 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 ③ 部分病人病前有前驱症状如肢体无力及麻木、眩晕等 ④ 发病后1~3天达高峰,出现相应脑动脉供血区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 ⑤ 无明显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 ⑥ 大部分病人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意识障碍,但脑干梗塞和大面积梗塞除外。 ⑦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根据血管闭塞的部位和范围而定,神经系统体征有助于区分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梗死。 - 常见的症状有失语、偏瘫、感觉障碍等 - 如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三偏征 - 交叉(一侧颅神经麻痹伴对侧运动或感觉缺失)或双侧神经系统体征提示梗死位于脑干。 - 特殊类型的神经功能缺失,如,纯感觉卒中、构音障碍伴手笨拙,提示小血管病变所致的皮层下或腔隙性梗死。 3)临床类型-据起病形式 u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1~3周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 u 完全型:因大动脉或广泛梗塞所致,为完全性偏瘫,病情严重,有意识障碍。 u 进展型: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加重。 u 缓慢进展型: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2周后仍逐渐进展。 (3)处理原则 1)急性期: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 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2)恢复期: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主要护理问题、 u 躯体移动障碍:与瘫痪或平衡障碍有关 u 吞咽困难:与意识障碍或延髓麻痹有关 u 语言沟通障碍:与意识障碍、语言中枢受损有关 u 焦虑:与偏瘫、失语或担心医疗费用有关 u 有废用性萎缩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偏瘫、长期卧床有关 u 潜在并发症 u (5)护理措施 ---防止脑部血流量减少 u 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避免搬动,以使有较多血液供给脑组织 u 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而使脑血流量减少 u 监测血压,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病前水平,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灌注量减少,使病情恶化。若血压过高或过低应及时通知医师并配合处理 ---躯体移动障碍 1)肢体功能锻炼护理 ① 按摩。 ②在床上活动瘫肢。鼓励患者锻炼患肢,做各种活动。 u 运动训练 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运动训练由易到难。 u 肩关节活动 卧位时上举手臂,手臂向不同方向移动,如用手摸脸、前额、枕头等;坐位时直臂前举、外展、后伸及上举。 u 肘关节活动 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拳、释拳等。 u 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也可通过用匙、用筷、写字、梳头、系扣子等动作来训练手指。 u 关节的运动 反复屈伸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指关节,逐渐达到上抬瘫痪肢体。 u 健肢的主动运动 健肢的主动运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健康的一种方法。[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