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流行病学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疼、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多见于冬春季。
2.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 普通型( 约占90%左右)、暴发型 、 轻型、慢性败血症型
(1)普通型
u 上呼吸道感染期
u 败血症期
u 脑膜炎期
u 恢复期
u 潜伏期1-10日,一般2-3日。
u 由于起病急、进展快、临床分期常难以划分。
1) 上呼吸道感染期
大多无症状、部分可有:
u 低热、咳嗽、咽喉疼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u 容易误诊
u 鼻咽拭子培养阳性
2) 败血症期
u 感染中毒症状:寒战、高热、头痛和呕吐,神志淡漠
u 皮疹( 70%)
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重者可形成坏死或大泡。 部位:咽部、四肢和躯 干;不对称分布;大小形态不一。
u 流脑典型的出血性皮疹
3) 脑膜炎期
u 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持续2-5天
u 发热、感染中毒症状
u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inski征和Kernig征阳性
脑炎症状:谵妄、抽搐、神志障碍
4)恢复期
u 体温下降;
u 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
u 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好转;
(2)暴发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
(3)休克型:严重毒血症大片坏死性紫癜;顽固性休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膜刺激征多缺如,脑脊液多正常;血培养阳性。
坏死性紫癜, 炎性血管内,血栓形成,皮肤深部溃疡
(4)脑膜脑炎型
u 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
u 脑疝形成:枕骨大孔疝,天幕裂孔疝
u 呼吸衰竭
u 局限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u CSF改变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