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网学院 更新日期:2013-4-15
一,生长:一般是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改变。 二,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三,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婴儿期和青春期发育最快)2,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性(神经系统最快、生殖系统最慢)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四,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营养、孕母情况、生活环境、疾病---追赶生长:疾病愈后,小儿升高、体重等短期内加快增长,以弥补患病期间造成的损失) 五,体格生长发育常用指标:体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厚度 (一)体重:(反映小儿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最易获得的敏感指标)出生1个月体重增长1-1.5kg,3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为出生时的3倍—9kg,2岁为出生时的4倍---12kg。 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除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约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7-10日逐渐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的过程。 1-6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 7-12月:体重=6+月龄*0.25 2岁至青春期:体重=年龄*2+7(或8) (二)身高(身长):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岁时约75cm,2岁时约85cm 2-12岁身长(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岁)*7+70 (三)坐高: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也称顶臀长。(身体上下部比例的改变,反映了身材的匀称性)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四)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出生时32-34㎝, 1岁时:46㎝ , 2岁时:48㎝ 头围测量在2岁时最有价值,头围较小----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超常----脑积水。 (五)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1岁时二者相等。 (六)上臂围:沿肩峰到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 六、头颅骨的发育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约为1.5-2.0㎝,1-1.5岁时闭合 异常:①前囟早闭合或太小:见于小头畸形②前囟迟闭、过大: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③前囟饱满:表示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 ④前囟凹陷: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后卥: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间隙。出生时已经很小或已闭合,最迟6—8周闭合; 六, 脊柱的发育,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出生后第1年脊柱增长快于四肢,一岁后落后于四肢增长。 三个生理性弯曲:3个月抬头颈椎前凸,6个月后会坐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腰椎前凸。 七, 长骨的发育:长骨:腕部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出现顺序:头状骨、钩骨、下桡骨骺、三角骨、月骨、大小多角骨、舟骨、下尺骨骺、豆状骨,10岁时长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大于为其岁数加1。骨龄延迟: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肾小管酸中毒;骨龄超前。 八, 牙齿的发育: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出生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5岁出齐。 2岁以内的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 出牙迟缓、牙质发育差多见于: 严重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 21- 三体综合征 。 九, 运动的发育,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岁会跳三岁会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