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原则
1.对症支持治疗 病情较重的病人须卧床休息,最好是将病人安置在单间病室,骨髓移植病人应在无菌层流室进行治疗。
(1)纠正贫血:积极争取白血病缓解是纠正贫血最有效的方法。严重贫血可输注浓缩红细胞或全血。
(2)控制出血:血小板计数过低者出血,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是最有效的方法。若发生DIC,应给予相应处理。
(3)防治感染:
(4)预防尿酸性肾病:尤其是白细胞很高的病人,由于白血病细胞的大量破坏(化疗时更严重),血清和尿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可沉积于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引起阻塞而发生尿酸性肾结石,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因此,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并碱化尿液,可给予病人别嘌醇,从而抑制尿酸合成。
2.化学治疗
急性白血病的化疗过程分为诱导缓解及巩固强化治疗两个阶段
(1)诱导缓解:是指从化疗开始到完全缓解。完全缓解标准是白血病的症状、体征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正常。急性白血病治疗前体内白血病细胞数量约为1O10~1013,达到完全缓解时体内白血病细胞数约减少到1O8~109以下。目前多采用联合化疗,优点是各药物作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且有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给药时剂量要充足,第一次缓解愈彻底,则缓解期愈长,生存期亦愈长。
(2)巩固强化治疗:巩固强化的目的是继续消灭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防止复发,延长缓解期,争取治愈。巩固治疗方法可用原诱导缓解方案或轮换使用多种药物,急淋白血病共计治疗3~4年。急非淋白血病共计治疗1~2年。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 常用药物是甲氨蝶呤,在缓解前或后鞘内注射,可同时加地塞米松。也可用阿糖胞苷鞘内注射。需同时做头颅和脊髓放射治疗。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已经发生,可用上述方法治疗。
4.骨髓或外周干细胞移植 原理是先用全身放疗和强烈的免疫抑制剂尽量将病人体内白血病细胞最大可能全部杀灭,同时充分抑制病人免疫功能,然后植入正常人的骨髓,以使病人恢复正常造血功能。进行移植的时间,目前主张病人年龄控制在50岁以下急性白血病第一次完全缓解时进行。
(四)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询问病人有无恶心、呕吐及进食情况,疲乏无力感有无改善。观察体温、脉率、口腔、鼻腔、皮肤有无出血,血象、骨髓象变化,记出入量。
2.保证休息、活动和睡眠 根据病人体力,活动与休息可以交替进行,以休息为主,静点后可下床活动10~15分钟,卧床休息30分钟再下床活动,病人若无不适,可以每天室内活动3~4次,以后逐渐增加活动时间或活动次数。每天睡眠7~9小时。
3.饮食护理 需要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向病人、家属说明化疗期间需保证足够营养,可帮助化疗顺利进行。让家属带给病人平日喜爱的饭菜和水果,对恶心、呕吐者,应在停止呕吐后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和有意识吞咽,以减轻恶心症状,可少量多次进食,并可遵医嘱给予止吐药。同时保证每天饮水量。
4.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
(1)局部反应:某些化疗药物,如柔红霉素、氮芥、阿霉素等多次静注可引起静脉炎,药物静注速度要慢,在静注后要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以减轻其刺激。若发生静脉炎需及时使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或冷敷、休息数天直至静脉炎痊愈,否则可造成静脉闭塞。静注时,注意血管要轮换使用。药液外溢皮下可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甚至坏死,处理同静脉炎。
(2)骨髓抑制:抗白血病药物在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正常细胞,在化疗中必须定期查血象、骨髓象,以便观察疗效及骨髓受抑制情况。
(3)胃肠道反应:某些化疗药物可以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化疗期间病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和富有营养,必要时可用止吐镇静剂。
(4)其他:长春新碱能引起末梢神经炎、手足麻木感,停药后可逐渐消失。柔红霉素、高三尖杉酯碱类药物可引起心肌及心脏传导损害,用药时要缓慢静滴,注意听心率、心律,复查心电图。甲氨蝶呤可引起口腔黏膜溃疡,可用0.5%普鲁卡因含漱,减轻疼痛,便于进食和休息,亚叶酸钙可对抗其毒性作用,可遵医嘱使用。环磷酰胺可引起脱发及出血性膀胱炎所致血尿,嘱病人多饮水,有血尿必须停药。
5.预防感染 参见“第一节发热的护理”。
6.输血或输血浆护理 病人全血减少或贫血明显,遵医嘱输血或血浆,以恢复抵抗力及体力。[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