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胰腺癌及壶腹部癌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为40岁以上。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胰头癌是胰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胰腺癌的2/3。
一、胰腺癌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尚不清楚。吸烟被认为是胰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香烟烟雾中的亚硝胺有致癌作用。高蛋白和高脂肪饮食可增加胰腺对致癌物质的敏感性。此外,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病人发生胰腺癌的危险性高于一般人群。
2.病理
胰腺癌包括胰头癌、胰体尾癌和胰腺囊腺癌。组织类型以导管细胞癌多见,其次为黏液癌和腺鳞癌等。胰头癌可经淋巴转移至胰头前后、幽门上下、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总动脉、肠系膜根部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胰头癌亦可直接浸润邻近脏器,如胆总管、胃、十二指肠、腹腔神经丛。部分经血行转移至肝、肺、骨、脑等处。此外,还可经腹腔种植。
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以导管细胞癌最多,约占90%。其组织学分类尚无统一方案,下列分类法可作为参考①导管细胞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囊腺癌、鳞形上皮癌、腺鳞癌、黏液癌等;③腺泡细胞癌;③胰岛细胞癌;④其他未分化癌、胰母细胞癌、癌肉瘤等。
(二)临床表现
(1)上腹痛和上腹饱胀不适: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早期由于胰、胆管梗阻,管腔内压增高,呈上腹钝痛、胀痛,可放射至后腰部。少数病人呈剧痛。
胰体部癌则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夜间较白天明显。晚期癌浸润神经丛,使腹痛加重,日夜腹痛不止,常取膝肘位缓解疼痛。
(2)黄疸:是胰头癌最主要的症状和体征。黄疸一般是进行性加重,可伴有瘙痒症。大便呈陶土色。皮肤黄染呈棕色或古铜色,有皮肤瘙痒症。
(3)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部分病人可有恶心呕吐。晚期癌瘤侵及十二指肠或胃可出现上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4)乏力和消瘦:患病初期即有乏力、消瘦体重下降。是由于饮食减少、消化不良、休息、睡眠不足和癌瘤增加消耗等因素所致。
(5)晚期胰腺癌者可出现上腹固定的肿块,腹水征阳性。进一步可有恶病质及肝、肺或骨骼转移等表现。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常见血红蛋白值下降;胆道梗阻时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升高,转氨酶可轻度升高,尿胆红素阳性;部分病例见血、尿淀粉酶值升高,或血糖升高、尿糖阳性;CEA、胰胚抗原、糖类抗原19-9(CA19-9)等胰腺癌血清学标记物可升高。其中CA19-9是最常用的辅助诊断和随访项目。
(2)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可以发现胰腺肿块、胆囊增大、胆管扩张,同时可观察有无肝脏及腹腔淋巴结肿大。
2)X线检查:钡餐检查可发现十二指肠曲扩大,局部黏膜皱襞异常、充盈缺损、不规则、僵直等。
3)CT:能清楚显示肿瘤部位及与之毗邻器官的关系,对判断肿瘤能否切除有重要意义。
4)ERCP: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部的病变,并能进行活检。造影可显示胆管或胰管的狭窄或扩张。
5)PTC:可显示胆道的变化。可了解胆总管下端的狭窄程度。造影后置管引流胆汁可减轻黄疸。其缺点是可能并发胆漏、出血等,应注意避免。
6)选择性动脉造影:腹腔动脉造影可显示胰腺癌所造成的血管改变,对估计根治性手术的可行性有一定意义。
(四)治疗原则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胰头癌治疗的有效方法。
(1)手术切除:胰腺癌未有远处转移者,应争取手术切除。
手术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即切除远端胃、胆囊、胆总管、十二指肠、胰头和空肠上段。切除后再将胆、胰、胃与空肠重建,重建有不同方式。对肿瘤侵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者可将其一段血管连同肿瘤切除,再行血管移植吻合,此种手术称扩大切除术。为防止术后残胰复发,可行全胰切除术。为达到根治目的,手术同时要将所属淋巴结清除。
(2)辅助治疗:化学治疗、免疫疗法、放疗、维生素、中药等。
(五)护理措施
1.手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胰腺癌病人大多就诊晚,预后差。病人多处于40~60岁,家庭责任较重,很难接受诊断,常会出现否认、悲观的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应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病人。讲解与疾病和手术相关的知识;每次检查及护理前给予解释,帮助病人和家属进行心理调节,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疼痛护理:对于疼痛剧烈的胰腺癌病人,及时给予有效的镇痛剂止痛,并教会病人应用各种非药物止痛的方法。
(3)改善营养状态:通过提供高蛋白、高糖、低脂和丰富维生素的饮食,肠外营养或输注白蛋白等改善营养状态。有黄疸者,静脉补充维生素K。
(4)控制血糖:对合并高血糖者,应调节胰岛素用量。对胰岛素瘤病人,应注意病人的神态和血糖的变化。若有低血糖表现,适当补充葡萄糖。
(5)控制感染:有胆道梗阻继发感染者,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6)作好肠道准备:术前一天给流质并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或庆大霉素;术前晚灌肠,以减少术后腹胀和并发症的发生。
2.术后护理
(1)预防休克发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及引流液,准确记录出入量。静脉补充水和电解质,必要时输血,同时补充维生素K和C,应用止血药,防止出血倾向。
(2)控制血糖:监测血糖、尿糖和酮体水平。按医嘱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4~11.2mmol/L。若发生低血糖,应补充适量葡萄糖。
(3)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质和量。若呈血性,为内出血可能;若含有胃肠液、胆汁或胰液,要考虑吻合口瘘、胆瘘或胰瘘的可能;若为混浊或脓性液体,需考虑继发感染的可能,取液体作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
(4)防治感染: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更换伤口敷料,注意无菌操作。
(5)营养支持:术后一般禁食2~3天,静脉补充营养。拔除胃管后给予流质,再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胰腺切除后,胰外分泌功能严重减退,应根据胰腺功能给予消化酶制剂或止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