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最常见的腹壁切口疝是经腹直肌切口疝,其次为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腹壁切口疝多见于腹部纵行切口者,与解剖因素、手术因素、腹内压升高、切口感染、切口内血肿形成、肥胖、老龄、营养不良所致的切口愈合不良等因素有关。
(一)临床特点
腹壁切口处逐渐膨隆,有大小不一的肿块出现,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因切口疝多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易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
检查时可见在腹壁切口瘢痕处有肿块,有时疝内容物可达皮下;若为肠管,常可见肠型和肠蠕动波,扪诊可感到肠管的咕噜声。疝内容物回纳后,多数能扪及切口裂开处形成的疝环边缘。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故很少发生嵌顿。
(二)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较小的切口疝,手术基本原则包括:切除原手术切口瘢痕,显露疝环,沿其边缘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的条件下拉拢疝环边缘,逐层缝合健康的腹壁组织。对于较大的切口疝,可用合成纤维网片或自体筋膜组织加以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