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使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饮食和营养:择期手术病人饮食应少量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
(3)用药护理:按时应用减少胃酸分泌、解痉及抗酸的药物,观察药物疗效。
(4)急性穿孔病人的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腹痛、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变化等。伴有休克者应平卧,禁食、禁饮、胃肠减压,可减少胃肠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
输液,应用抗生素,作好急症手术准备。
(5)合并出血病人的护理:取平卧位,暂时禁食,输液、输血,按时应用止血药物,观察和记录呕血、便血量和循环血量变化。若出血仍在继续者,应急症手术。
(6)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护理:非完全性梗阻者可进无渣半流质,输液、输血,纠正营养不良及低氯、低钾性碱中毒。术前3天,每晚用300~500ml温等渗盐水洗胃,以减轻胃壁水肿和炎症,有利于术后吻合口愈合。
(7)准备行迷走神经切断术病人的护理:手术前测定病人的胃酸,包括夜间12小时分泌量、最大分泌量及胰岛素试验分泌量,便于手术前后对比,以了解手术效果。
(8)手术前常规护理。
2.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血压平稳后取低半卧位,禁食、胃肠减压、输液及应用抗生素。观察生命体征,以及胃肠减压和引流管吸出液的量和性质。肠蠕动恢复后,拔除胃管后当日可少量饮水或米汤,第2日进半量流质饮食,鼓励病人术后早期活动。
(2)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术后胃出血:术后短期内从胃管引流出大量鲜血,甚至呕血和黑便。术后胃出血多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禁食、应用止血药物和输新鲜血。若非手术疗法不能达到止血效果时,应手术止血。
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是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近期的严重并发症,可因十二指肠溃疡切除困难,溃疡大,瘢痕水肿严重,使缝合处愈合不良;或因胃肠吻合口输入段梗阻,使十二指肠腔内压力升高而致残端破裂。一般多发生在术后3~6天。表现为右上腹突发剧痛和局部明显压痛、腹肌紧张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症状。应立即手术处理,分别于十二指肠内和腹腔置管,术后予以持续减压引流,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衡;给予肠外营养或术中行空肠造瘘,术后予以肠内营养;应用抗生素抗感染。
3)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多发生在术后3~7日。多数因吻合处张力过大、低蛋白血症、组织水肿等致组织愈合不良而发生。早期吻合口破裂可引起明显的腹膜炎症状和体征,须立即行手术处理。后期发生者,可形成局限性脓肿或向外穿破而发生腹外瘘。若已形成脓肿或外瘘,则行局部引流、胃肠减压和积极的支持治疗。一般在数周后吻合口瘘常能自行愈合。
4)残胃蠕动无力或称胃排空延迟:发生在术后7~10天,多为进食流质数日、情况良好的病人,在改进半流质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后突然发生上腹饱胀、钝痛,继而呕吐带有食物的胃液和胆汁。处理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纠正低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应用促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轻者3~4日自愈,严重者可持续20~30日,一般均能经非手术治疗治愈。
5)术后梗阻:根据梗阻部位分为输入段梗阻、吻合口梗阻和输出段梗阻。
输入段梗阻:多见于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可分为两类:①急性完全性输入段梗阻,属闭袢性肠梗阻。典型症状是:病人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痛、频繁呕吐,量少,不含胆汁,呕吐后症状不缓解。上腹偏右有压痛,甚至扪及包块。血清淀粉酶升高,有时出现黄疸,可有休克症状。应紧急手术治疗。②慢性不完全性梗阻:多由于输入段太长、扭曲,或输入段太短,在吻合口处形成锐角,使输入段内胆汁、胰液和十二指肠液排空不畅而滞留。进食后消化液分泌明显增加,积累到一定量时,潴留液克服梗阻,涌人残胃而致呕吐。临床表现为进食后15~30分钟左右,上腹突然胀痛或绞痛,并喷射状呕吐大量含胆汁液体,呕吐后症状消失。若症状在数周或数月内不能缓解,需手术治疗。
吻合口梗阻:常由于吻合口过小或毕Ⅱ式胃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出段逆行套叠堵塞吻合口等引起。病人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饱胀,呕吐;呕吐物为食物,不含胆汁。X线检查可见造影剂完全停留在胃内,须再次手术解除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