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窦性心律失常
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其冲动产生的频率是60~100次/分,产生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的频率因年龄、性别、体力活动等不同有显著的差异。
心电图特征: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0.20秒(见图2-3-1)。
(一)窦性心动过速
成人窦性心律在100~150次/分,偶有高达20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通常逐渐开始与终止。
1.病因 :多数属生理现象,健康人常在吸烟,饮茶、咖啡、酒,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生。在某些病时也可发生,如发热、甲亢、贫血、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休克等。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亦常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2.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P-P间隔<O.6秒。(见图2-3-2)。
3.治疗原则: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发因素和针对原发病作相应处理即可。必要时可应用口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
(二)窦性心动过缓
成人窦性心律频率<6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缓。常同时伴发窦性心律不齐(不同PP间期的差异大于O.12秒)。
1.病因:多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亦可见于颅内压增高、器质性心脏病、严重缺氧、甲低、阻塞性黄疸等。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钙通道阻滞剂和洋地黄过量等也可发生。
2.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60次/分,P-P间隔>1秒(见图2-3-3)。
3.临床表现:一般无自觉症状,当心率过分缓慢,出现心排出量不足,可出现胸闷、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
4.治疗原则: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症状也不需治疗;病理性心动过缓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因心率过慢而出现症状者则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但不宜长期使用。症状不能缓解者可考虑心脏起搏治疗。
(三)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频率在60~10O次/分,快慢不规则称之为窦性心律不齐。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P-P或R-R间隔长短不一,相差>O.12秒以上(见图2-3-4)。
(四)窦性停搏
是指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
常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动脉窦过敏,急性心肌梗死、窦房结变性及纤维化、脑血管意外、应用洋地黄、乙酰胆碱等可引起。一旦窦性停搏时间过长而又不能及时出现逸搏,病人常可发生头晕、黑矇、短暂意识障碍或晕厥,严重者可发生阿斯综合征以至死亡。
心电图表现为在较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或P波与QRS波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正常的P-P间期无倍数关系。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障碍,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常见:为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淀粉样变性、纤维化与退行性变、某些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均可损害窦房结。
症状:轻者为发作性头晕、黑矇、乏力、心悸、心绞痛等心、脑供血不足的症状,重者可出现阿斯综合征。
心电图特点包括:
①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
②窦性停搏与窦房传导阻滞;
③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
④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慢-快综合征),是指心动过缓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交替发作;
⑤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等。
治疗原则为:无症状者应做密切观察,不必治疗;有症状者应选择起搏器治疗。应用起搏器治疗后,病人仍有心动过速发作,则可同时应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二、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是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过早发出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
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起源于一个异位起搏点,称为单源性;起源于多个异位起搏点,称为多源性。
临床上将偶尔出现期前收缩称偶发性期前收缩;期前收缩>5个/分称频发性期前收缩;如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为二联律;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为三联律;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两个期前收缩,称为成对期前收缩。
(一)病因
健康人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吸烟和饮酒、饮浓茶、进食咖啡因等可引起期前收缩。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可引起期前收缩。另外,电解质紊乱、应用某些药物亦可引起期前收缩。
(二)临床表现
偶发期前收缩大多无症状,可有心悸或感到1次心跳加重或有心跳暂停感。
频发期前收缩使心排出量降低,引起乏力、头晕、胸闷等。
脉搏检查可有脉搏不齐,有时期前收缩本身的脉搏减弱。听诊呈心律不齐,期前收缩的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相对减弱甚至消失。
(三)心电图特征
1.房性期前收缩:
P波提早出现,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大于0.12秒,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QRS波群相同,期前收缩后有不完全代偿间歇(见图2-3-5)。
2.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形态与窦性心律相同;P波为逆行型(在Ⅱ、Ⅲ、aVF导联中倒置);出现在QRS波群前,P-R间期<O.12秒。或出现在QRS波后,R-P间期<0.20秒。也可出现在QRS波之中。期前收缩后大多有完全代偿间歇。
3.室性期前收缩
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QRS时限>0.12秒,与前一个P波无相关;T波常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期前收缩后有完全代偿间歇(见图2-3-6)。
(四)治疗原则
1.积极治疗病因,消除诱因。
2.偶发期前收缩无重要临床意义,不需特殊治疗,亦可用小量镇静剂或β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
3.对症状明显、呈联律的期前收缩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如频发房性、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常选用维拉帕米、β阻滞剂等;室性期前收缩常选用利多卡因、美西律、胺碘酮等。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并给予钾盐和苯妥英钠治疗。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